很多喜欢和田玉的朋友,一开始涉足玉石收藏,手上爱不释手,心里却总是没有安全感,觉得玉石行业“水很深”,怕买到假货、次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鉴别和田玉的真假呢?有没有和田玉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和田玉的鉴定证书靠不靠谱呢?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讲一下和田玉的鉴别方法,让大家对鉴别和田玉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上手掂量
1.掂
和田玉上手,有压手感是对的;如果感觉轻飘飘则要小心。因为玉的比重2.95~3.17,密度比石头大很多。
2.划
和田玉硬度是6~6.5,超过玻璃,用它划玻璃(酒瓶),玻璃出现划痕的是对的;如果玻璃无恙、玉石受损,则要小心。(网上也有用钢刀测试的说法,土豪随意,个人不推荐)
打光看结构
3.照
和田玉用电筒打光,光晕处可见和田玉特有的鱼鳞状、毛毡状晶体结构(当然需要高倍数的放大镜)是对的;如果内部没有结构、甚至出现气泡则要小心。优质和田玉粒度均匀,这是质地细腻致密的重要原因,这种结构在其他玉石中少有。
4.听
和田玉之间轻轻碰撞,会有悦耳、清脆的响声是对的;如果声音沉闷、甚至没有什么声音则要小心。(碰撞可千万要小心~和田玉虽然硬度高,但两两碰撞是很脆的)
认准鉴定机构资质
5.送检
和田玉鉴定技术上不存在障碍,红外线检测上机一分钟,成矿结构,是否天然,真假立判。但证书是否可靠呢?当然有假,但还是可以识别的。首先,省部级以下单位的证书须严重警惕。证书中表明非鉴定内容的,基本都是假货,比如表明产地、表明羊脂白玉、表明真皮、表明籽玉等等内容的,基本上是花钱做的。省部级国家级鉴定单位不会这样胡写乱吹,因为这些不属于鉴定内容。假证书以河南广州新疆居多,尤其是翡翠,鉴定是一定要注意证书的出处,看清楚证书背面的机构资质。
6.免费鉴定
找专业人士为你鉴定当然也是个好办法,但要谨慎听取“江湖人士”的意见哦。
我有空也会帮喜欢的朋友掌掌眼,有需要可加微(yulichanji)或留言咨询。因无法实物上手观察,图片务必清晰、完整,看错勿怪!
多看玉,积累经验
懂得以上几点,恭喜你,已经正式入行啦!剩下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经验积累了,除了要多看,还要多上手。收藏不宜一蹴而就,可以先在西玉选择真品和田玉配饰入手,再慢慢收藏高端产品。
最后要提醒大家,玩玉必须切勿贪心。经常有人在网上花一两百块,买到“和田玉”手镯,并且很白,号称羊脂玉。我曾经也很好奇,为了究竟,线上购买研究,用刀轻松划出白粉,其实就是所谓的“阿玉”——阿富汗大理石。
选择放心的平台,不贪小便宜
行业内明白,即使是最便宜的广义和田玉韩料,目前A料每公斤也超过3000元,核算一公斤可出一个完美手镯,加上工费,价格也不低于3000元。化学合成的手镯很便宜,但非自然的东西对人没有亲和力,戴在身上不如不戴,送人更不如不送。
和田玉的朋友有很多一部分是非常专注于和田玉的皮色,和田玉从矿体剥离之后,经过了长久复杂的地质作用,所以表面会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就包括了和田玉皮色的厚度、结构以及时常被玉友们挂在嘴边的凹坑以及汗毛孔。这些特征都是子料天然皮色所独有的,熟悉掌握这些特征,对于鉴别和田玉很有帮助。跟小编一次“吃透”和田玉皮色。
●认识子料的天然皮色
子料皮色的分布与各类次生、原生裂隙、层理冰川痕迹之类的结构薄弱处以及内部结构的致密程度息息相关。皮色经常会有多种颜色相互叠加以及相互渗入演变的情况,当多种颜色叠加时,通常黑色会分布于底部并且厚度很大,而红色、黄色、褐色等颜色的覆盖层通常较薄,大部分可以认为小于一毫米。厚度呢其实取决于结构的致密度、表面的粗糙度和各类表面缺陷的种类而异。有的时候色皮下存在一个颜色渐变的过渡层,过渡层的厚度就直接跟内部结构有关。
此外,皮色颜色分布有一个规律:沿着裂隙分布的颜色是以裂隙为中心,如果离裂隙越远,颜色的厚度就会越小。
●凹坑和汗毛孔有哪些特征,如何准确的辨认?
无论多细腻的籽料,它的表面都会有很多细密的小孔,这种小孔跟人体身上的汗毛孔非常类似,这种表面特征是在自然风化下形成的,人工伪造很难达到这种效果,通常观察和田玉的汗毛孔都会借助十倍放大镜,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和田玉的保护层。
凹坑大多数是各类不规则的形状,千奇百怪,只有少数呈圆形。子料上面能见多个凹坑,大多数情况下凹坑不会单个存在。在子料裂隙周围,偶尔可见凹坑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很多可以明显观察到的汗毛孔,其实不是汗毛孔,而是细小的凹坑,而汗毛孔的形态更趋向于长方形或圆形。而理论上透闪石晶体颗粒脱落所形成的针尖和纤维状汗毛孔是肉眼不可见的。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子料表面粗糙度越大的地方,凹坑和汗毛孔就越多越深,并且颜色越深伴随的次生矿物种类越多;而越光滑粗糙度越小的地方,凹坑汗毛孔都会很浅很少,导致无色或者颜色浅以及次生矿物种类也很少。粗糙度是各类凹坑、凸起、裂隙和汗毛孔的晴雨表,在鉴别子料真伪、皮色真假时,粗糙度比表面磨圆度更为重要。粗糙度直接与凹坑、汗毛孔的大小、深浅、内壁及底部形态、凸起的高度、宽度等诸多表面起伏特征综合而成。
●凹坑与汗毛孔的成因
凹坑、汗毛孔的成因:子料表面的各类凹坑、汗毛孔、凸起的形成是自和田玉从原生矿体剥离后所发生的所有地质作用对表面的碰撞、冲击、冲刷、磨刷、剥蚀、腐蚀等过程的综合结果。结构疏松区被优先剥蚀、腐蚀,形成较粗糙的凹坑和汗毛孔,结构超致密的区域较难被剥蚀和腐蚀,形成凸起。
搞懂凹坑、凸起、汗毛孔、粗糙度对于鉴别和田玉至关重要,这些特征相对复杂且变化较多,目前的人工仿造技术还很难接近,抛开鉴别不谈 ,了解这些特征对于玩玉也会有质的飞跃。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