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石的起源-翡翠鉴定专家崔涛

avatar 2017年5月21日10:12:12 评论 1,469
玉器鉴定师培训

章鸿钊在《石雅·玉类》中记録了已知最早的翡翠器:“罗叔韫(振玉)先生家藏翡翠刀柄,云:洛阳出土者,花纹与谷璧同,断爲周代遗物。未识果然否?”并附有实物照片。不过据闻广研究报道:“查着録罗售予日本人上野有竹玉器的《有竹斋藏古玉谱》中无此器,又曾请藏有罗遗物的辽宁省博物馆与旅顺博物馆查库亦未发现此器”。据此,章氏所记“断爲周代遗物”,理当存疑。

章氏在《石雅·玉类》中又说:“翡翠一物,自唐及宋,泯没已久,宋时民间或未尝有,即有也未尝识之,故梅圣俞犹以爲碧玉”。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中国使用硬玉也有论述,他认爲“在18世纪之前,中国人并不知道硬玉这种东西,以后,硬玉才从缅甸产地经中国云南输入内地”。另据原苏联地质学家E.R.基也夫林科的记述:缅甸原生翡翠矿床直到19世纪70年代(1871)才发现,可是从13世纪初(也许更早)就已经开采次生翡翠(冲积砂矿和冰川砂矿)。由此看来,李约瑟的看法就值得商榷。18世纪,正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帝当政期间,莫非故宫博物馆没有清代这个时期的翡翠藏品?

中国历史上,究竟何时始有翡翠(硬玉),仍然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鉴于上文已经提到的至今尚未发现明代以前(含明代)有翡翠实物的这一事实,笔者曾在《翡翠鉴赏》(1993)一书中提出“翡翠从清朝初期才从缅甸通过第二条丝绸之路‘运入小国’的看法”。

翡翠玉石的起源-翡翠鉴定专家崔涛

翡翠一词的来源

对于翡翠的说法,有人认为其既是鸟名,又是玉名,但较多人认为翡翠专指硬玉的玉名。

中国至今尚未发现够开采规模的産硬玉的矿床,所需的翡翠到清朝初期才从缅甸通过云南进入中国,而当时中国出产的和田玉?(软玉)已久负盛名,并有一个雅号“翠玉”。当缅甸硬玉通过不同途径流入云南一带时,爲分辨这不是中国的和田玉(即“翠玉”),即将之称爲“非翠”(即“这不是中国的翠玉”的意思)。随着岁月流逝,“非翠”二字逐渐地被中国历史上早就存在过的“翡翠”一词替代。如今翡翠已变成硬玉玉的代名词了。

翡翠玉石是大地亿万年孕育出来的宝贝,若说娘胎是每个新生命开始的地方,那么,翡翠玉石的亲生母亲便是这大地。十月怀胎的艰辛同样体现在翡翠玉石身上,作为翡翠之母,必须要有过硬的身体条件,且要有碰撞的苛刻本领,翡翠玉石孕育条件苛刻,生成的过程更是艰难。犹如“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翡翠玉石的起源-翡翠鉴定专家崔涛

翡翠玉石的起源-翡翠鉴定专家崔涛翡翠玉石的出生地

缅甸是翡翠的出生圣地。生成翡翠必须具备诸多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目前发现的有日本、俄罗斯、美国和危地马拉,而唯独具有工艺价值翡翠的只有缅甸生产。

翡翠出生地——勐拱,从汉朝起,一直属中国云南永昌府官辖,后在英军侵入缅甸后,才划归缅属密支那。之后,翡翠加工又多集中于云南腾冲,所以,有“玉出云南”,或“云南玉”之说。

马夫是翡翠难觅的知音。英人伯琅在《缅甸玉石贸易》中说:“勐拱所产之玉石,实为13玴纪中云南驮夫发现,大半由陆路运往中国销售,为中印、中缅通商的重要商品”。13世纪,是中国的元代。发现的过程纯属偶然,驮夫在缅甸做事,在转回中国启程时,发现马驮子偏斜,为平横驮子,随便检了个石头,放在轻的一边。回来后,根本就不把它当回事,随便将其丟弃在马厩的角落里。日久马踏,皮落肉露,阳光照射,奇宝惊现。马夫的随便拾起和随便丢弃,在道出翡翠赌性的同时,也道出了当年的缅甸,好翡翠实在很多。有人揣测,像这样的石头,砌入墙脚的,恐怕还不少。待到将来翡翠的资源用完用尽,人们恐怕就会想办法地去挖墙脚了。原“挖墙脚”的拆人之台的贬意,就要让位给寻觅珠宝、成人之美的褒意了。

翡翠玉石的起源-翡翠鉴定专家崔涛

翡翠玉石发现的时间

时间是翡翠的时空随道。关于翡翠发现的时间,至今有七种说法:第一种是周朝说。第二种是汉代说。第三种是梁代说。第四种是宋代说。第五种是元代说。第六种是明代说。第七种清代说。到底哪种说法比较可靠,笔者认为李英豪先生在《保值翠玉字画古玩投资指南》中说的比较合理,他说:“中国的出土文物,甚至国家及民间珍藏,尚未发现有明代以前的翡翠饰物或摆件,若在明代以前中国人已佩戴翡玉或雕作摆件,应无销声匿迹而无一件半件存世之理”。

weinxin
玉侠老师的微信
这是玉侠的微信扫一扫
和田玉鉴定师培训
avatar
世界珠宝玉石学院招募合伙人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