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和田玉被称为昆仑之玉、塞山之玉、禺氏玉、钟山之玉、回部玉、昆玉、真玉等。
鸦片战争之后,法国矿物学者德牧尔以圆明园内被抢夺的赃物为标本,将和田玉和翡翠进行了对比检验测定,根据两种玉在硬度上的细微差异于1863年无耻地命名和田玉为“软玉”、翡翠为“硬玉”。


- 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1900年间,共采和田玉3800吨,平均年产量2吨;
-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810年间,共采和田玉1215吨,平均年产量1.5吨;
- 在隋、唐、宋时期的699年间,共采和田玉1957吨,平均年产量2.8吨;
- 在元、明时期的438年间,共采和田玉 1496吨,平均年产量3.4吨;
- 在清朝295年间,共采和田玉1500吨,平均年产量5吨;
-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7年到1995年间,共采和田玉9459吨,接近古代4000多年全部开采量的总和。
世界各地的透闪石玉超过120处全世界共有透闪石玉矿床120多处,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美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新西兰、韩国、朝鲜、台湾等,其中,加拿大产量为世界第二位)。 但这些矿床都属于蛇纹岩型透闪石玉(以碧玉为主,俄罗斯、韩国、朝鲜出产白玉),唯独新疆的和田玉由于极其特殊的地质成因而属于非蛇纹岩型透闪石玉,这是新疆产和田玉倍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和田玉的韧性超过钢铁 和田玉的韧性极高,它的抗压强度甚至超过钢铁,让人不敢置信。经科学测试,中碳钢(主要用于制作重型机械的轴、齿轮以及机床主轴、钳工工具等)的抗压强度为1600公斤/平方厘米,而和田玉的抗压强度最高可达到6541公斤/平方厘米,这与和田玉的毡状结构有关。 解放后的开采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和田玉产地成立公私合营的玉石收购站,60年代后改为国营,并开始使用炸药开采,年产量30到40吨,但质量较差,可利用率还不到一半。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组的资料,1981年和田玉的产量为74吨,比1980年增长了1.28倍。自90年代后,平均每年开采120至150吨。 1999年,国家地矿部和中国宝玉石协会联合启动国石评选,用了近四年选出结果,自此确定了和田玉“中国国石”的地位。
港台玉商是早期庄家 和田玉的繁荣,要归功于港台地区玉商。80年代初,港台玉商发现了和田玉的价值所在。自80年代末开始疯狂收购和田玉籽料,使和田玉成为市场上最昂贵的玉料,就连现在和田白玉的抛光工艺,都是由台湾玉商提出的。 和田玉资源或枯竭 中国和田玉储量为28万吨,理论上还可供开采160年左右,但由于和田玉无法像金银那样提纯和回收,且为一次性加工,无法再生,未来几十年内资源将面临枯竭。

玉侠老师的微信
这是玉侠的微信扫一扫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