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刚爆出的事件,鄂尔多斯发现大量玉石矿藏,当地人只以为是普通石头,家家户户都拿来当压菜石,甚至垒猪圈砌院墙。专家鉴定,这些矿石是石英岩。石英岩大家应该听过,我们总在说冒充和田玉的时候提到。可以想见,石英岩虽然是玉石,可以卖钱,但跟玉相比还是差远了。
石英岩原矿
金丝玉,就属于石英
不过你知道吗?大名鼎鼎的和田玉,也曾被人拿去砌鸡窝,琢玉不禁嫉妒,这得是多有钱才干得出来啊?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暴殄天物”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的和田,也不过是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子。当地人谁也不认识和田玉,就以为是石头,用来砌了鸡舍!大概老天也看不下去了,这么暴殄天物,连着下了几天的暴雨。这场暴雨导致在当地搞探险的人无法活动,只好借宿在了这个村子里。
结果,有人就在上厕所的时候,看到鸡舍墙上嵌着一块特别光滑的石头。走近一看,我的乖乖,竟然是块和田玉。
和田玉这才被当地人发现,村长于是就开始带领大家去挖玉找石头,然后再将石头卖出去,一来二去的,村子便从此走上了用和田玉发家致富的道路。这个村子,就是现在的和田。
和田地区,古代的时候称“于阗(tián)”,这个名字是藏话,意思是“产玉石的地方”。清初时改“于阗”为“和阗”;1959年又改“和阗”为“和田”,这才有了今天的和田。
和田位于新疆最南端,素有“玉石之都”的美名。1983年设市,成为和田地区的中心。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古于阗就和中原有过物质交流,它是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所以很多著名高僧,如晋时法显、唐时玄奘都曾涉足和田。
于阗遗迹
而于阗更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于阗美玉在历史上盛名早已有之,《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
相传殷商时期,商王的宫殿里就有用于阗美玉加工而成的各种用具;楚国王公贵胄,更以玉器作为身份的象征;到了两汉时期,于阗美玉更加声名鹊起,各路王侯均遣工匠前往昆仑山周围采玉。
战国 于阗美玉:赵王的酒杯
经过这些采玉人的辛勤劳作,昆仑山下的玉英大批运往中原,为丝绸之路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于阗,曾是西域三大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在丝绸之路贯穿欧亚之前,一条沟通西域与中原的玉石之路,早已形成。
丝绸之路
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裹胁了群玉之山——昆仑美玉。人们把这种得山之灵性、水之生动的玉叫籽玉,以区别从山上开采下来的山玉。拥有和田美玉,是中原人的渴求,穿上中原丝绸,则是西域人的梦想,丝绸、玉石的东来西往,才得以促成欧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繁荣。
但是这期间朝代更替,和田地区也经历了很多繁荣和没落,但是是美玉就不会被埋没。和田这个地方终于在重拾和田玉产业之后,又重新焕发了新的光彩。
每年春天的昆仑山,积雪崩塌,泥石流倾泄,却会带来山上富藏的美玉。而位于城外的玉龙喀什河,则是孕育和田玉的温床,盛产白玉、青玉和墨玉。
到河滩猎奇已成为当地人的爱好,每逢周末假日,人们就纷纷出动,卷起裤管沿河觅石。
其实古代人们就开始捞玉了,而且还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每次采玉前,于阗国国王会亲临现场,象征“捞玉于河”,以示虔诚。民间捞玉,有很多类似神话或巫术的讲法,比如说“月光盛处有美玉”,是说美玉会反射月亮的光晕,但其实和田玉反射率并不大。古人还认为玉聚效了太阴之光,所以女人以阴性相招,更容易找到。这就是所谓“阴人招玉”。
和田美玉甲天下,买玉的去处除了市区大大小小的玉器店外,就是和田玉石巴扎了。巴扎在维吾尔语中是"市场"的意思。玉石巴扎上,小商贩们会将采来的玉石珍品摆放上地摊,高声叫卖,穿梭兜售。
巴扎市场上的卖玉人
和田玉石巴扎的规模在逐年扩大,这些玉石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和田被称为“玉石之都”的魅力所在。
带皮色的和田籽料
但是不要以为,这些石头就真的是“捡”来那么简单。在河流中,要想捡到高质量的和田玉奇石并非易事,加上采玉人越来越多,而玉石少,很多时候要经历成百上千次的弯腰,精挑细选,更多的时候只能找到品质一般的料子,只能买到几十元。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