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国玉玺
秦代李斯写的《諫逐客书》中就列举了四件当时的稀世珍宝,其中一件即为和田玉。《左传》也记载了许多诸侯王之间用玉为礼物进行交往的故事。
到隋唐玉文化的繁荣期,精美玉器玉材基本上用和田玉,并以白玉为贵;宋朝使用和田玉的规模超过唐代,于田国将玉列为贡品的首位;元朝政府直接控制和田玉的开采,《渎山大玉海》(中国现存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开创和田玉山料琢制大型器物的先河。

宋代玉器
从唐代起,新疆便将洁白珍贵的和田玉作为贡品,进献给历代的皇帝,轻则一块玉石几百斤,重则一块几千斤,甚至达到几万斤!从南疆的和田,运送到内地的京城,要穿过漫漫的沙海和杳无人烟的河西走廊,很难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完成这一艰难运送使命的。

清乾隆 御制白玉大盘连镂空云蝠座
乾隆皇帝是个风雅的皇帝,得到一件珍贵的玉器,乾隆总是题诗吟咏,或表示愉快的心情,或对古人工艺的赞叹,或对其用途略加考证。对于当代所制玉,则是记叙其经过,以为传承有续。仅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御制诗中有咏玉诗近八百首,仅现存的《御制谷璧诗册》就收录了他在乾隆辛巳年至庚戌年所作咏叹玉谷璧诗54首,体现了他对谷璧的喜爱。
早在乾隆整顿吏治时,就对玉石这种高雅的奢侈品情有独钟。每年各地官员上供朝廷,总少不了美玉,这最能讨得乾隆欢心。乾隆把玩玉石的嗜好一发不可收拾,总是想尽办法谋得好玉。在每年三次常贡之外,他允许上贡的官员随时进贡,最多的官员一年可以上贡三十多次,为了能得到更多更好的美玉,他竟然拿出高于市场价格的钱回赠上贡官员。
清乾隆26年 青玉刻御制诗文描金云龙纹「第十二应钟」特磬
乾隆还为他的儿子后来的嘉庆皇帝起名叫颙琰,琰是美玉的名字;永琰的十六个兄弟也都以美玉的名字命名,乾隆自己则被后人称为玉痴。
玉石经长期佩戴之后,受人体皮肤的影响,自身的光洁度等也会有所改变,古人认为这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自然对玉有好感。但是,掀起玩玉高潮的是乾隆。乾隆如此嗜玉,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官员为讨好乾隆,到处搜求好玉进献,自然也带动了玩玉的风气。
乾隆去世后,清朝的国力迅速衰落,因此对玉器的需求大大减少,玉器的制造开始走入低谷。嘉庆四年(1799年),皇上甚至下旨和田、叶尔羌停止进贡玉料。道光元年(1821)以后直到清覆亡,新疆玉料进贡再也没有恢复。
清乾隆 白玉御题诗饕餮纹方觚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