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白皮书

avatar 2017年3月27日20:26:01 评论 1,058
玉器鉴定师培训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白皮书

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市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形势下加快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持续向好,支柱地位更加稳固,发展质量有效提升,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在拉动首都经济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及“互联网+”、“文化+”等新形势、新环境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客观反映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研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针对“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研究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总体态势
在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宏观背景下,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提升,增加值占比、文化消费指数、对外文化贸易等多项指标在全国领先;行业发展稳中有进,文化科技融合业态发展强劲;文化与资本接轨深度推进,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总体实力持续增强
2015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179.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按照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标准,2015年北京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8.5%,在全国占比最高。
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合计15877.8亿元,同比增长13.6%;资产总计31893.9亿元,同比增长20.6%;从业人员202.3万人,同比增长5.6%。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合计13451.3亿元,同比增长14.0%;资产总计20140.2亿元,同比增长20.6%;从业人员122.3万人,同比增长6.2%。
五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697.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179.3亿元,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3.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增速3.1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2.0%提高到2015年的13.8%,5年间提高1.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对首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增。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完成投资353亿元,同比增长9.2%,完成全年320亿元投资计划的110.3%,增速和进度均高于全市整体水平。投资热点集中在产业融合发展领域,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开发等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完成投资124亿元,占总投资的35.1%,游乐园、游览景区管理等文化旅游融合行业完成投资87亿元,占总投资的24.6%。
文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北京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和文化消费能力指标位居全国首位,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2592元,同比增长11.1%,高于总消费支出增速2.4个百分点。电影、旅游等文化市场持续升温,全市电影票房收入再创新高,达到31.5亿元,同比增长38.1%,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观影7164.2万人次,同比增长38.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年观影次数达到3.3人次,为全国最高。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73亿人次,同比增长4.3%;实现旅游总收入4607.1亿元,同比增长7.6%。
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扩大。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对外文化贸易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北京市文化贸易额从2006年的12.65亿美元提高至30.28亿美元,年均增长10.2%;动漫游戏出口、图书版权输出和电影出口位居全国前列。2015至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项目)中,北京共有70家企业、37个项目入选,在全国占比分别为19.9%和26.6%,数量均居全国省市首位。
企业竞争力优势明显。北京的文化创意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2015年评选的第七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完美世界(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10家北京地区企业入围,数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北京企业新入选2015年度榜单。
在整体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数量指标增长的同时,也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内涵,扩大文化供给品质,转换产业发展动力,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速换挡期。
(二)行业发展稳中有进
2015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发展总体稳中有进,文化科技融合业态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受宏观经济形势、产业转型升级、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各行业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态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
文化科技融合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引领作用凸显。2015年,以文化科技融合为特征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规模和增速不断扩大,全年实现规模以上收入5616.9亿元,同比增长20.4%,占全市规模以上产业总收入的比重41.8%;资产总计9482.1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全市规模以上产业总资产的比重47.1%;从业人员66.7万人,同比增长13.1%,占全市规模以上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4.5%。
文化科技融合业态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高精尖”发展态势,也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促进首都经济转型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广告会展、旅游休闲娱乐、广播电视电影、其他辅助服务四大行业发展稳健,有力支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015年,北京市广告会展业规模以上收入1581.3亿元,同比增长19.2%;资产总计1308.7亿元,同比增长28.6%;从业人员6.7万人,同比下降2.8%。高新技术的充分应用,促进了广告会展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2015年,北京市旅游、休闲娱乐业规模以上收入1140.2亿元,同比增长15.1%;资产总计1297.5亿元,同比增长18.1%;从业人员9.2万人,同比增长2.1%。随非首都功能疏解、古都风貌保护和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北京“世界旅游城市”的魅力进一步凸显。
2015年,北京市其他辅助服务业规模以上收入1811.9亿元,同比增长24.1%;资产总计1621.3亿元,同比增长13.3%;从业人员9.1万人,同比下降1.0%。虽从业人员略有下降,但收入和资产增长均保持较快速度。
2015年,北京市广播电视电影业规模以上收入830.0亿元,同比增长5.4%;资产总计2467.3亿元,同比增长17.6%;从业人员5.2万人,同比增长1.1%。近年来该行业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冲击下,发展增速有所放缓。
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以及文化艺术四类行业增长压力较大,进入市场调整期。
2015年,北京市新闻出版业规模以上收入847.9亿元,同比下降0.8%;资产总计1758.2亿元,同比增长8.3%;从业人员10.3万人,同比下降2.3%。受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影响,传统新闻出版行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跨行业融合发展迫在眉睫。
2015年,北京市艺术品交易业规模以上收入955.1亿元,同比下降6.9%;资产总计819.5亿元,同比增长8.5%;从业人员1.3万人,同比下降9.6%。受近几年艺术品市场热度降低、价格透支等因素影响,行业收入和从业人员出现下滑,目前已进入理性回归期和市场调整期,下行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
2015年,北京市设计服务业规模以上收入428.1亿元,同比下降4.1%;资产总计773.1亿元,同比增长6.8%;从业人员9.8万人,同比下降1.2%。受房地产投资、商品房销售下滑等因素影响,该行业市场也相应收窄,大中型设计企业出现裁员节支现象,小型企业生存压力加大,行业收入下降,从业人员减少。
此外,2015年北京市文化艺术业规模以上收入240.0亿元,同比下降2.2%,从业人员4.1万人,同比下降1.4%;而该行业总收入421.8亿元,同比增长2.9%,从业人员12.6万人,同比增长12.7%,在规模以上收入、从业人员双下降的前提下,小微企业、个体从业者的活跃度和贡献率不断提升。
(三)资本市场表现活跃
文化与资本深入接轨,是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提质增效的重要表现。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拥有丰富的影视、传媒、互联网等资源优势,政策环境日益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与资本深度接轨、助力产业快速发展,成为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大显著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多项数据指标远超其他地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股权融资情况: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股权融资规模501.56亿元,同比增长50.3%,股权融资涉及的资金规模和案例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互联网+文化”是股权融资热点。
并购情况: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并购规模达到869.34亿元,同比增长125.2%,并购案例数量由2014年55起增至66起。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在2015年先后收购澳大利亚第二大电影院线运营商Hoyts、世茂股份旗下18家连锁影院,在文化创意产业并购浪潮中表现独树一帜。
上市、挂牌情况:2015年北京新增上市文化创意企业6家,总数达到62家,上市企业融资规模达518.26亿元,上市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在国内市场保持领先地位;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以及广播电视电影服务行业,数量分别为31家、11家、6家,融资规模分别为266.67亿元、95.93亿元和39.21亿元。2015年北京新三板挂牌文化创意企业有99家,占全国新三板上市文化企业总量的27.27%,占比最高。
众筹情况:2015年北京地区共发生文化创意产业众筹事件487起,募集金额2.84亿元,同比增长855.2%,案例数量及募集金额居全国首位。
二、产业创新发展
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创造新供给、转换新动力、拓展新模式、扩大新需求等多方面发力,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更为突出,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明显增强,文化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网上消费、跨区域联动消费等新型文化消费快速发展。
(一)文化有效供给不断扩大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在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的同时,低端化、同质化产品供给过剩,高端、特色、精品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围绕文化消费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的新形势,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聚焦供给侧,大力提升文化产品及服务品质,推出了一批具有北京特色和首都水准的文化精品。
搭建活动平台,推动文化精品创作。2015年北京市先后两次进行《2015年度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征集评审工作,共有涵盖六大门类的57个项目入选。举办“舞动北京”、“艺韵北京”等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充分激发广大市民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众多文艺精品的展示舞台。
引导行业聚焦,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影视行业表现抢眼,2015年,北京生产影片291部,占全国总数的42%;在票房前20名的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13部,占65%;票房超过10亿的5部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4部。抗战题材电影《百团大战》取得4.2亿元票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北京卫视播出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巨浪》在同类题材电视剧中收视率排名第一,网络点击突破3亿次。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参与投拍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收视、口碑良好,获得“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等多个奖项。
动漫类电影产品质量提升明显,《大圣归来》、《捉妖记》合计票房收入近34亿元,在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编创质量明显提升,开辟了“众筹”、“自来水营销”等运作新模式,彰显了产业质变先兆,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新闻出版领域,2015年共出版图书12630种,《战争启示录》等6部图书入选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点图书,《北平抗战实录》等109种主题出版物、《红色家书》等36种电子出版物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目录。主旋律图书进入欧美主流市场取得新突破,《中国梦》英文版成为近年来美国本土销量最大的中国版权图书。
文化演出方面,2015年全市135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达到24238场,吸引观众1036万人次,演出收入15.5亿元,比上年增长4%。京剧《正考父》、《裘盛戎》,昆曲《李清照》、《孔子之入卫铭》,河北梆子《张居正》被列为北京市文化精品项目。
(二)文化科技创新趋势明显
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内在动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变革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2015年,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系列文件指引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带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2015年,北京市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发展强劲,行业总收入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比重40.6%,行业总资产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资产的43.0%,行业从业人员数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0.1%,充分体现出文化科技融合类业态,特别是“互联网+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新兴文化科技融合业态发展迅猛。2015年,数字新媒体、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一批新兴文化融合业态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迅猛。2015年北京市动漫游戏产值达455亿元,产值占全国三分之一,比2014年的372亿元增长22.3%,比“十二五”初期2011年的130亿元增长250%;出口额达58.7亿元,居全国首位,比2014年的42亿元增长39.7%,比“十二五”初期2011年的12亿元增长389%。特别是以移动游戏为代表的创新类游戏高速发展,2015年全市移动游戏企业产值287.6亿元,占全国移动游戏产值的65%。在动漫游戏领域,北京市形成集创作、研发、出版、运营、发行一体化的产业链,成为全国动漫游戏产业的中心。
文化科技融合助推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文化科技创新在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催生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商业模式创新,“IP化”、数字出版全产业链运营、大数据精准营销等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文化创意+”有效推进
2015年4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围绕首都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和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的目标,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十大融合发展行动”,积极构建“文化创意+”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成为蓄积和增强实体经济发展能量的强大动力,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新地方标准引领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12月北京市发布《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分类》地方标准。与《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旧标准相比,新标准吸收、增加了国家文化产业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将与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相关性较强的行业纳入其中,删减了旧标准中我市重点疏解行业类别,特别是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标准强化“产业集群”概念,强调文化、技术和经济的深度融合,其范围既包括文化产业的全部内容,也包括科技创新、投资管理等新兴融合业态内容,体现出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特征。
系列主题活动促进“文化创意+”实质推进。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以“设计之都·智慧城市·产业融合”为主题,展示了北京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落户大兴区的“中国设计节”搭建全新设计产业创新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创意设计和城市、民生、科技等领域融合。2015年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半数以上项目属于“文化+”新兴业态,“圆明园四十景互动媒体”、北京银行推出的“文创普惠贷”等系列项目都取得良好成效。2015年举办的“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涉及的项目涵盖文化科技、数字非遗、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网络教育、文化体育等多个行业,签约项目总额达11.25亿元。
各区产业融合特色初显。2015年,各区依托自身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东城区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骨干企业,借助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旅游业态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融合效应显现,2015年区内旅游、休闲娱乐业规模以上收入23.2亿元;延庆区通过承办北京国际马球公开赛等系列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以体育为特色的旅游休闲文化产业,2015年区内旅游、休闲娱乐业规模以上收入8.2亿元。
(四)文化消费市场活力增强
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足发展,在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同时,北京市从需求侧出发,坚持“文化、消费、惠民”三位一体,进一步扩大首都文化消费,增强文化消费市场活力,推动文化消费方式创新。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延伸文化消费渠道。2015年,北京市修订完善《北京市惠民低价票演出补贴项目管理办法》,将低价票补贴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低价票演出补贴剧场范围达到31个,同比增长24%,全年共补贴演出931场,同比增长21%,补贴低价票19万张,同比增长50%以上,补贴金额达2200万元,同比增长48%,低价票演出补贴有效释放了首都市民文化消费潜力。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作为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2015年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东部试点项目”启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搭建文化消费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延伸首都文化消费渠道。

持续举办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助推文化消费方式创新。2015年8月至11月第三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举办期间,累计消费人次4857.41万,较上届增长28.8%;消费金额112.1亿元,较上届增长10.1%。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同时,消费季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时代趋势,网上文化消费明显增长。消费季期间,连续三个月在网上推出文化消费促销活动,京东等19家电商平台参与消费季活动,网上消费人次达4145.2万,消费金额55.67亿元,占消费总额的49.7%。消费季期间还注重通过“文化+科技”激发市场新活力,将虚拟现实、4D影像等新技术深度融入消费者文化体验之中。作为整合全市资源、促进全市文化消费的重要手段和品牌活动,经过三年连续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已经成为彰显首都文化魅力、释放文化产业活力、促进全市文化消费的重要平台。

加强京津冀跨区联动,拓宽文化消费市场空间。2015年惠民文化消费季专门设立“京津冀一体化”内容,举办京津冀名家作品联展,承德鼎盛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河北保定梆子团、天津文化产业协会、河北文化产业协会等相关机构积极介入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通过门票优惠、联合展演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了京津冀地区文化消费的跨区域联动。北京文惠卡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承德市文化企业签约加盟,两地文化消费实现共同促进,互惠互利。

三、空间发展格局

2015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良好,重点园区示范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多个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在推动区域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的同时,产业集聚力明显提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战略背景下,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初见成效,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功能区集聚效应显著提升

2015年,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全市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整体呈现出集聚发展、业态融合、创新发展、疏解提升、品牌塑造和产城融合等多方面特征。

功能区作为产业发展“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2015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营业收入9053.84亿元,同比增长10.97%,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79.85%。功能区以仅占全市总面积2.5%的土地,贡献了近80%的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功能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总数435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总数的69.32%,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从业人员80.61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6.82%,同比提高2.35个百分点,企业集聚和人才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聚合度在城六区高度体现。2015年,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区、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功能区、动漫网游及数字内容功能区和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区等4个功能区的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集聚的企业数量占全市功能区企业总数的74.22%,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市功能区从业人员总数的77.98%,4个功能区全部集中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六区内。此外,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11个功能区中,分布在城六区的总面积达到303.41平方公里,占全市功能区总面积的68.2%。

融合业态功能区产出效率优势明显。2015年,文化科技和文化金融两类融合业态的功能区营业收入达到6288.33亿元,同比增长12.48%,占全市功能区营业收入的66.67%。从土地产出效率来看,2015年,融合业态功能区单位土地面积营业收入达36.22亿元/平方公里,是功能区平均水平的1.80倍。从劳动生产率来看,2015年,融合业态功能区劳动生产率为113.25万元/人,同比增长6.22%,在总量和增幅上均明显优于优势行业和传统行业。

功能区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会展服务功能区、奥林匹克公园功能区、戏曲文化功能区、音乐产业功能区等一批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加大对文化创意核心、顶尖、特色资源的汇集,通过打造资源平台、塑造高端资源品牌,举办“京交会”、“文博会”、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戏曲文化嘉年华、乐谷国际流行音乐季等系列高端品牌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功能区的品牌影响力。

园区、基地建设示范性进一步增强。2015年,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及《北京市新增产业项目限制和禁止目录(2015)》的相关要求,提高准入门槛,走“高精尖”发展道路,通过老旧工业厂房、传统商业设施、有形市场改造升级等方式,完成了10个特色园区的转型升级,集聚文化创意企业超过2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突破2000亿元。

2015年,北京中视东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被文化部评为第六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2015年末,北京市已有2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涉及演艺、动漫游戏、艺术品、传媒等多个行业。2015年各产业示范基地共实现收入39.5亿元,利润7.12亿元,纳税3.03亿元,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094万元。2015年,北京市发布首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名单,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清华科技园、星光影视园、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四家园区入选,进一步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内涵式发展。

(二)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布局重大项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增强核心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能级和动力。

重大项目拉动投资增长。2015年,北京市进一步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二期建设,共收录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438个,项目总投资约25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9个;新增项目186个,新增总投资1572亿元,增长163.2%,新增项目更加向重大项目倾斜,亿元以上的新增项目111个,占比59.7%。项目库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为主,达到326个,其中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有27个,全年共完成投资155.7亿元,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44.1%。如北京文化硅谷项目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亿元,占比8.8%;环球影城项目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占比8%。此外,项目库中城六区重大项目168个,远郊区270个,远郊区项目占比明显提高。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15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项目二期展览展示和交易区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企业集聚区招商工作有序进行,平川国际、菲利克斯猫等多家代表性企业正式签约入驻,并与60多家优质企业达成入驻意向。

北京文化硅谷项目取得新进展,文化交流中心主体结构封顶,完成总工程量的75%;神州百戏剧场进行回填土施工,完成总工程量的30%;综合演艺中心A座结构封顶。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主体结构和二次结构施工,进入外立面施工阶段,项目建设进度超过60%。

中国(怀柔)影视示范区影创空间已购置主体物业,推进一期方案设计和二期手续转让。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示范区)完成土地一级开发,项目资金筹措到位。国家新媒体基地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西红门商业综合区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已办妥预售许可证。中国宋庄艺术小镇取得项目核心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启动规划设计。恒天时尚创意中心“东坡书院”开工建设。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项目一期启动基础工程建设。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初见成效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立足《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等基础性合作文件,2015年北京与天津、河北在演艺交流、产业协作、市场培育等方面加强合作,有序推进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

2015年3月,京津冀三地文化厅局在京签署了《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并举办京津冀2015年演艺项目推介会。4月,京津冀演艺联盟在北京成立。5月至6月,“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在北京举行,京津冀三地11家院团的11台优秀剧目在北京的4个剧院上演了22场演出。

2015年,首都文化产业协会与天津市、河北省文化产业协会签署《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会框架合作协议》,京津冀66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代表共同发起并签署《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尚8南开263产业园”、C92东方嘉诚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整合盘活三地资源,实现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方面的协调合作。

活动平台不断搭建。2015年6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联手在京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在10月底举办的第十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京津冀文化产业首次实现联展,并合作举办“京津冀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集中推出了100个京津冀优秀文化产业项目。11月,第三届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暨项目推介会在京举办,三地70余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代表出席推介会,多个三地合作项目签约落地。推介会首创主宾城区版块,组织文化创意企业和投资机构赴天津南开区和河北邯郸市交流洽谈,促进项目合作。

四、市场主体

2015年,北京市进一步支持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大而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小而美”的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形成各类型企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健康发展态势。

(一)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

国有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按照中央《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北京市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强化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引导国有文化企业发挥在文化市场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全面提质增效、做强做优做大。

2015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国有文化创意企业单位共有606家,收入合计1198.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8.9%;资产总计252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总资产的12.5%;利润总额135.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利润总额的12.7%。国有文化企业已经形成一定体量规模和较高发展水平,在繁荣文化市场、提升产业发展社会效益等方面贡献更加突出。

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生态初步构建。2015年8月,市政府印发《关于明确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监管范围的通知》,正式将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文创国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际广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京报社和京华时报社8家单位划归北京市文资办监管,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从谋篇布局转入实践阶段。截至2015年底,纳入监管范围的8家市属国有文化单位资产总额达到545.5亿元,其中,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规模超过百亿元。

国有文化资产布局不断加快。2015年,文创国际集团与北广传媒合并重组歌华传媒集团,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北京市文投集团重组控股上市企业“松辽汽车”,采取“定向增发、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的组合方式完成新一轮融资,加速构建文创资本新平台,成为文化资本运作的典型案例。启迪传媒集团与京广传媒集团联手打造北京新媒体加速器国际孵化平台,落户CBD核心区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

精品创作不断推出。北京演艺集团的《北京记忆》、《北京回响》,北京出版集团的《国际人士看中国》系列丛书等,都获得了良好社会口碑。北京市文投集团所属子公司投资制作的电影《天将雄狮》,紧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主题,实现了中国商业大片与主旋律内容的有机结合,并在国内取得7.44亿元票房收入。

(二)非公经济与“双创”企业发展活跃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非公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小微型创业团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来源。在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体政策环境下,2015年北京市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创新创业,激发文化创意领域潜在活力。

非公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发展主力军。2015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非公及混合所有制经济法人单位实现收入8751.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65.1%;资产合计11426.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总资产的56.7%;利润总额69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利润总额的65.2%。民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在201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表现突出,完成投资207.5亿元,占比58.8%,超过国有企业,成为主要投资来源。

文化创意领域创新创业生态初步形成。2015年10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骨干文化创意企业进行多层次合作,支持建设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闻媒体、文化信息服务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众创空间。在各层面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文化创意领域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蓬勃发展,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北京文化创新工场、极地国际创新中心等众创空间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优客工场、创业公社等一批众创空间体现出文化科技融合特征。北京电视台京视传媒公司与坤鼎集团携手共同打造“京视文化产业双创基地”和“京视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建立“创e咖啡”众创空间和以“新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主体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形成了拥有21家、总面积近80万平米的孵化器集群。同时,一批中小型文化创意领域众创空间不断成长发展,不同规模、不同业态、不同形态的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共同发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服务生态体系。

五、发展环境

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刺激作用不断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才、知识产权、文化“走出去”等产业服务平台陆续搭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国家和北京市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先后出台,为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生态提供了系统、有力的政策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电影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出版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北京市《加快发展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为影视剧、图书出版等知识密集型行业提供更好的版权保护和服务。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1+X”政策体系更加完备。近年来,以2011年《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为统领,北京市出台了《关于金融促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特别是2014年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2015年出台了《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1+X”政策体系更加完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基本形成。

(二)投融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针对文化创意企业“轻资产”特点,北京市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机制,拓宽渠道,健全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有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资本全面接轨,着力破解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难题。

在全国率先创建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作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平台,北京市文投集团发展迅速,文化“投、融、担、贷、孵、易”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效能持续释放。

2015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募集子基金增至16支,总规模近150亿元;与房山区政府共建文创基金小镇,入驻基金公司54家,管理资本近千亿元。成立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设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8亿元设立首期规模为200亿元的文化中心建设发展基金,年内募集资金规模25.75亿元。吸引央企金融资本投入首都文化创意产业,2015年,北京市文投集团与光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设立3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文资光大产业基金。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设立影都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首都影视产业投资的新平台。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自2013年成立至2015年底累计为145家文化企业担保,总担保金额为25亿元,其中为民营企业担保金额占比92%。

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自2014年成立至2015年底,共投放49个项目,投放金额40.56亿元,其中为非国有项目投放金额占比52%。北京文化创新工场建设“管家式”和“文化金融超市”全要素服务体系,形成车公庄示范区为核心,包括万开、经济日报社等7个合作基地的“一核心多基地”格局。此外,在全国率先建立针对文化创意企业的统贷平台,设立了1.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风险补偿金,试点开展文化融资风险补偿业务。

2015年12月,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正式上线。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由北京市文投集团控股,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出资成立,建立以国有文化产权交易为基础,集各类文化资产交易和权益流转服务于一体的全国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金融创新综合性服务平台。

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北京市文资办与文化部、人民银行北京营管部加强会商,初步形成首都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创建方案,明确四至范围和建设格局,拟规划“文化要素市场、文化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互联网文化金融”三个特色示范区,鼓励先行先试一批文化金融政策,创新一批文化金融产品,形成一批文化金融机构集聚区,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文化金融创新系统支撑。

建立文化政银企合作机制。北京市文资办与北京银行等15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文化创意企业授信额度超过1500亿元;与北京证监局等单位联合制定《上市备忘录》,畅通文化创意企业上市渠道,助力北京文化上市板块做大做强。

2015年,全市银行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截至2015年12月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创意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不含票据融资)948.4亿元,同比增长31.9%,1-12月累计发放1014.9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旅游休闲娱乐等子行业贷款余额增速较快,分别达到52.2%、47.1%、44.6%、27.4%、14.4%。

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2015年安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亿元,征集项目881个,支持项目231个,财政杠杆比达到25倍。2012年至2015年,累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4000多个,支持优秀项目约1000多个,有力促进了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创新专项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项目征集评审管理办法(试行)》及若干实施细则,完善项目评审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和银行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实现“全过程”管理、“全流程”监管,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系列服务平台创新搭建

2015年,北京市在文化经济政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保护、人才服务及培养、企业交流合作、文化“走出去”等方面积极搭建各类平台,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撑和服务。文化经济政策平台功能进一步增强。2015年,针对文化创意企业需求,北京文化经济政策服务平台政策库内容不断更新,新增政策129项,政策总量已达425项;服务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拓展,O2O综合服务网络初步建成。

知识产权服务保护平台不断建立健全。2015年,在相关政策带动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例指导研究(北京)基地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挂牌成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同财政部以市场化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推动在北京建设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保护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服务及培养平台建设创新推进。2015年,北京市文资办与北京双高人才发展中心进行战略合作,设立北京文创双高人才发展中心,搭建起文化创意领域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持续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产业人才培养作用进一步彰显。

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实质搭建。2015年6月,首都文化产业协会正式成立,为文化企业搭建起交流展示、信息共享、合作发展的平台首批会员单位包括保利文化、北广传媒、光线传媒等知名文化企业300余家。文化“走出去”平台建设成效明显。2015年,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大型国际文化会展的“走出去”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其中,第2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达成各类版权输出协议2791项,达成引进协议1834项,输出与引进比为1.5∶1。在台北举办的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展实现签约金额2.3亿元人民币。“2015年北京文化庙会·台北之旅”达成合作协议金额5亿元台币。2015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签约项目36个,协议金额138.45亿元,签约项目从电影创作扩大到金融、出版、广告、法律等多个领域,涵盖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

六、面临形势与发展思路

(一)面临形势与挑战

2015年,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为“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起步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五”时期,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在产业发展中也存在新的压力和挑战。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决策,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在调整发展思路、增强创新能力、扩大有效供给、健全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近年来,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定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等新目标新任务,将推动首都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战略空间和更多物理空间,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精尖”发展。文化与科技以及相关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形态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提供新动力新支撑;“文化创意+”不断拓展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与业态。面对“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新趋势,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一些传统行业亟待更新观念、适应变化,加快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范围成为发展热点。越来越多的省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部分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强劲,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亟待进一步挖掘首都文化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发展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彰显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未来发展思路

未来一段时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为指导,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1.强化创新驱动 

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严格执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6年版)》,积极培育“互联网+”、“双创”等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创新型文化项目,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率、污染大的低端产业项目,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方面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产业发展理念、业态、模式、内容及服务等全面创新,鼓励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等传统领域的经营模式创新,形成以IP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联动发展态势。

促进文化科技创新。充分利用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以及“互联网+”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开发利用,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升级。鼓励数字化生产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等传统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以数字化产品、网络化传播、个性化服务为核心的数字内容文化产业集群,在大兴新媒体基地、丰台数字出版基地等已有产业集群基础上,积极构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整体链条,打造国家级数字内容文化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文化创意的引领作用,以“文化创意+”全面提升旅游、体育、商务、农业、制造业、人居环境等相关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休闲、农业体验观光、创意商务服务、城市创意设计等,在传统业态中充分注入文化创意内容。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高端制造业领域融合发展,促进“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以2022年冬奥会为长远目标,推进“文化+体育”的跨行业合作和京张跨区域文化合作。

2.提升供给品质 

优化文化供给体系。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首都市民文化消费需求结构的新变化,着力增加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解决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需错位”问题。在坚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系统调整和优化财税、金融、投资、土地、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机制和措施,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供给和高效配置,为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提供制度支撑,营造良好环境。

引导文化精品供给。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发扬新时期“工匠精神”,生产更多符合时代精神和市场需求的优质文化产品。鼓励企业深挖首都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内涵,实现传统文化增值和价值再创造,促进产业“势能”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以及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含金量,加强文化衍生品开发,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提升文化附加值。

扩大文化消费需求。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细化配套政策措施,释放首都市民文化消费潜力。加大惠民力度,创新办好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推动北京文惠卡与金融功能融合升级,探索推出直接补贴消费者的电子消费劵,形成“一季、一卡、一券”联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产业园区与十六区相融合的促进全市文化消费新格局。通过搭建供需平台、加大惠民补贴,增强消费者在消费市场的主动性,倒逼文化创意企业优化文化供给。拓展文化消费空间,推进京津冀文化消费市场一体化建设,辐射带动全国文化消费市场发展。

3.优化空间格局 

大力推进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创新功能区建设机制,编制《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着力突破建设瓶颈,以功能区建设统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坚持项目带动,加强项目库建设,有序引导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投资,增强重大项目的承载带动能力,推动环球影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新成效。

建设产业发展新载体。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众创空间建设,重点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闻媒体、文化信息服务等领域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众创空间。研究制定相关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发挥大型骨干众创空间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中小型众创空间成长发展,以众创空间建设为抓手,集聚要素资源,增强文化创意领域创新创业活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新的空间载体,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文创空间”、“产业园区”、“产业功能区”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文化资源对接,促进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共享。加速京津冀文化大市场建设,推动文化企业率先在文化消费领域开展跨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京津冀文化产业协作,借助大型活动,推动区域体育休闲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有序疏解转移人口聚集较大的文化消费商品市场,加强三地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共建。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出发点,鼓励出版发行功能区、文化艺术品交易功能区的设备制造、批发集散环节以及影视产业功能区部分外景基地转移至津冀地区。充分利用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的物理空间发展“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

4.壮大市场主体 

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加快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编制出台《关于深化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的意见》以及产权管理、资产评估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推进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的“北京模式”。研究建立国有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优化国有文化资产布局,探索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方式由资产积累转向资本裂变,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航母”企业。编制出台《“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规划》,引导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促进非公有制和中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民营领军文化创意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提升在原创水平和科技含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孵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众创空间等新兴创业载体发展,扶持培育一批富有创新创业活力的小微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加大文化创意领域投入,将民间资本“引流”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探索政府资金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PPP合作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文化创意企业运用本市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市场登记托管、展示、融资。

完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着力建设文化金融创新高地,进一步健全首都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提升投融资服务体系效能;加快推进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设,构建文化信贷风险补偿、文化创业投资扶持、文化企业信用评级、版权交易流转“四个体系”,实现文化金融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两个创新”。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平台建设,增强平台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保护体系,优化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引导行业组织、产业联盟及各类中介机构规范发展,充分发挥其引导正确方向、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诚信建设等方面作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吸引和支持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在京创新创业。

5.扩大对外合作 

提升国际文化交流水平。充分发挥首都国际交往中心优势,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整合国际商会、行业组织、企业等多方资源,加强文化沟通交流和项目合作。围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研究创新文化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精心谋划“十三五”时期对外文化传播的精品产品和项目,形成“十三五”时期对外文化传播产品库、项目库。发挥首都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优势,探索建设网上文化创意产业“丝绸之路”,扩大文化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交易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文化保税服务,以版权贸易为核心,推动形成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组群、项目组群。重点扶持有北京特色的文化产品、项目出口,着力培养外向型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鼓励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文化创意领域投资合作。加强高端文化贸易人才引进和培养,凝聚和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创意又懂市场营销、既熟悉国内市场又熟悉国际市场运作的复合型文化贸易人才。

充分发挥国际性会展平台作用。加强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大型文化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平台的交易服务功能,促进创意、人才、项目、资本等要素对接。依托会展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互动、项目合作和贸易往来。充分发挥各类会展平台作用,在促进文化贸易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weinxin
玉侠老师的微信
这是玉侠的微信扫一扫
和田玉鉴定师培训
avatar
世界珠宝玉石学院招募合伙人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