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料七分工,说明玉雕对于一块和田玉的分量之重。
从前老艺人们的琢玉手艺原始质朴,一刀一笔,凝聚心力,耗时极长。然而时至今日,“匠人精神”的手工玉雕艺人所存无几,我们所感受到的,往往是浮夸背后的匠气。
76岁的那依甫·伊斯马义给当今的玉雕界与商业社会中的我们“沉默地上了一课”。他的父亲是民国时期和田著名玉雕艺人,他和哥哥从小随父学艺,公私合营时兄弟二人一并进入县二轻局玉雕厂工作,文革时他独自辞职回家开了一个小店,专事玉器加工。这位雕琢了一辈子和田玉的老艺人,虽然常常发愁自己后继无人——子孙们不愿意辛苦学艺,说是琢玉不如卖玉挣钱多,他却始终挚爱着、坚守着自己祖传的“遗产”——和田玉雕琢手艺。
《天工开物》中说:“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砂,足踏圆盘使转,添砂剖玉,遂忽划断。”
万万没想到,这段描述竟与我亲眼所见的景况完全一致!
当我把三脚架扔进老吉普的后备箱,坐在破旧不堪的副驾驶座上,晃晃悠悠地来到一处门前种着几棵高大的桑树、院门上古老的铜皮门钉已是锈迹斑斑的维吾尔民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子里布局简单的小作坊——尤其是作坊中央那架木制的琢玉车床,以及车床旁边几个盆子里堆放的大大小小的玉料。
玉侠老师的微信
这是玉侠的微信扫一扫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赏